「豆沙鍋餅」實驗紀錄


淋餅的做法皮薄 口感較軟


一、前言


  「豆沙鍋餅」是我們每次到麵食館必點的麵點,截至目前南征北討的麻爛行程中,除了台中的大北京是綠豆沙鍋餅之外,其他的麵食館的豆沙鍋餅都是以紅豆沙為餡料。既然那麼愛吃,那麼就來試做看看吧!這樣以後啥時想吃就自己烙一塊餅,不用風塵僕僕地找麵食館,也不用怕端上來的不是好料了。


  高中時老師教的豆沙鍋餅是用「淋餅」下去變化的,網路上有類似的做法,但也有用冷水麵團下去桿的。材料行的紅豆一包就是2斤,所以我就每個方法都試看看囉!


 


二、設備與方法


2.1 設備


  攪拌盆、煎鍋、量杯


 


2.2 材料


  淋餅做法:高筋麵粉1杯、蛋2個、水230cc紅豆沙6(225g)


  冷水麵團:中筋麵粉2杯、水110cc、少量沙拉油、紅豆沙4(150g)


  


2.3 步驟


2.3.1 淋餅做法


1. 將高筋麵粉1杯、蛋2個、水230cc調成麵糊後醒片刻


2. 鍋中塗一層薄薄的油,將麵糊的1/4倒入,迅速轉動鍋子讓麵團攤成圓餅後用小火煎熟(不用翻面)。


3. 把餅攤平,在餅的中央鋪上1.5的紅豆沙,豆沙要鋪成類似正方型。


4. 把餅的四周向內折成長方形,用剩的麵糊黏住封口。


5. 熱油將餅煎至兩面金黃,上桌前切塊。


  



2.3.1 冷水麵團做法


1. 將中筋麵粉2杯、水110cc揉成麵團,揉至光滑不沾手時表面塗上沙拉油醒15分鐘。


2. 將麵團切成兩半,各桿成長方形薄餅皮後鬆弛15分鐘。


3. 在麵團中央鋪上2的豆沙餡後(類似正方型),麵皮向內折成成長方形。


4. 熱油將餅煎至兩面金黃,上桌前切塊。



紅豆儘量攤成長方形



 


四邊向內折成長方形



兩面煎到金黃


 


三、結果與討論


  先講淋餅的部份。高中時老師教的食譜其實是蛋3顆+180cc的水,但我覺得蛋加太多會有膽固醇攝取過量的嫌疑,所以自己把配方改成蛋2顆+230cc的水。雖然已經減少蛋的量了,也把外皮煎得有點脆了,但因為淋餅的餅皮吃起來比較鬆軟,加上豆沙的甜味,總覺得在吃蛋餅,或是豆沙口味的可麗餅。


  隔天我再將配方改為蛋1顆+280cc的水,蛋的味道減少許多,餅皮也更脆了,這回的豆沙鍋餅比較像了呢!


  製作這種淋餅式的鍋餅有幾個地方得要注意一下,第一個是麵糊要打勻,如果麵糊中有乾麵粉團,餅攤開時會出現疙瘩,不美觀且會吃到麵粉,第二個是攤餅時油要少、火要小,煎到麵糊凝固變黃就可以移到盤子中進行攤豆沙的步驟。由於小火煎的時間挺長的,可以利用煎餅的時間攤盤子裡那張餅的豆沙,等餅黏合時,鍋裡的餅也差不多煎熟了。另外,折好的餅要下鍋前要再添一次油,油多一點外皮才會脆,可以彌補餅皮太像蛋餅的問題,吃起來也比較香。


  而在冷水麵團的部份,這個配方其實不太會有黏手的問題,要揉得很用力才能把所有的粉都揉進麵團裡。正因為揉起來有點辛苦,我原本以為餅會很難桿開,不過這個麵團在醒了30分鐘後,很容易就桿成0.1-0.2cm的薄皮(越薄越好吃)。


  這個薄皮有人是說要桿成長方形,不過其實圓形也是ok的,做法都是從四方向內折成長方形。不過無論是用長的折還是圓的折,都會遇到折合處變成2層,餅皮太厚的問題(因為這個餅皮比較硬,感覺特別明顯),這可以用「把皮桿得更薄」的方式來改進,或是採用另一個方法:在上下兩張圓餅皮中間夾進豆沙,再用麵糊黏合。這個方法可以避開折合口皮太厚的問題,做出來的餅是圓的,切的時候就切成扇形(像pizze那樣)。





冷水麵團的皮比較厚實


 


四、結論與建議


  淋餅的做法很簡單也很方便,適合時間有點趕時製作,只要煎得時後油放多一點,讓它連煎帶炸,做出來的鍋餅就會皮脆心軟。若時間足夠,用冷水麵團做出來的鍋餅吃起來皮的部份會比較「正統」一點,但容易有餅皮太厚的問題。


  至於豆沙的部份,這次我是買現成的豆沙,有部份是帶殼的,吃起來雖然沒有脫殼的豆沙那麼細緻,但也別有一番風味喔。


  這三次的鍋餅我個人喜歡第二次,小跳喜歡第三次,但覺得皮太厚。綜合三次的實驗結果,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沒辦法把麵團桿到0.1cm以下,那就用淋餅的做法,然後煎脆一點,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鍋餅了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