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紅毛港的胡思亂想

  1/2 在紅毛港文化園區看到了紅毛港這裡的發展歷史。紅毛港曾經是荷蘭人所佔領的軍事港口之一,從明鄭時期就有漁業及鹽業的發展。這個有約380年發展歷史的漁村聚落,因為被劃入臨海工業區而開始禁建、限建,導致人口雖然增加,但生活品質卻是越來越下降。民國95年拆屋遷村遷了1,750戶。1,750戶,代表的是1,750個家庭。


  曾經聽過有人批評過紅毛港的人貪得無厭,拿了補償金還要要求一大堆。不過歷史總是由勝利的一方來寫,如果從離開的那方來看遷村和補償,是不是有不一樣的觀點?


  對於一個打漁維生的人來說,他的成本就是他的船還有他自己的生命,只要有出海、肯努力,總會有漁獲來維生。為了謀生方便,他的住所通常靠近海邊,有個可以停泊舢舨的港口,還有一個可以曬漁網、曬魚貨的空地。這些條件,在從前的紅毛港、大林蒲都是有的。


  然而習慣住海邊的人,因為種種原因得搬到離海較遠的地方、住進了樓仔厝。他們被迫轉業,被迫離開他們習慣的大海。


  起先因為新房子的新鮮感,還有剛到手發燙的補償金,心裡的感覺應該是踏實的吧?只是不過錢有用完的一天,坐吃山空後,沒了可以謀生的大海,也沒有其他的技能...從漁業要轉到容易入門的服務業,中年轉業,轉的卻是工作的性質差異那麼大的行業,真的是一件容易的事嗎?


  於是有人無法生活,過度樂觀下拿房子抵押,最後房子就被法拍了。最後他們只得搬離大海更遠、更遠、更遠。


  然後故事其實沒有結束,只是看不到了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