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茜有幾位以社會議題、社會關懷為創作的朋友,所以「聽說」大林蒲這個地方很多次了。
聽說從明鄭時期就有人住在這兒了,聽說定居在這裏的人世代以打漁為生。聽說台灣光復後,政府在附近蓋了高雄港,附近的紅毛港被劃入了臨海工業區。民國58年,台電大林廠、中油大林廠都在紅毛港設廠,而後,工廠一間間地來了,原本屬於大林蒲居民的天空慢慢地變灰,原本大林蒲居民維生的海岸慢慢地變成其他用途,然後一個南星計畫,這裡的居民,連最後的那片海岸也即將失去……
新聞說大林蒲旁邊有800支煙囪,讓這裡終年處在空氣汙染及健康危害風險當中,因此居民希望政府能夠幫忙遷村。
沒想到女兒劍友的媽媽(是的就是美少女媽),竟然就是土生土長的大林蒲人耶!
發現這件事的起因是茜最近很迷花磚(其實以前也迷過還硬要鑲在餐桌中間),元旦那天忘記要去圓照寺畫燈籠,鬱卒的時候在網路上看到一張貼滿花磚的台灣老建築,很好奇那棟建築在哪裡?看了留言有人猜是紅毛港,就順手傳給住在小港區的美少女媽。結果美少女媽說:這在我們大林蒲有很多耶!
什麼?!大林蒲?就是那個傳說中被工廠包圍的大林蒲嗎?
據美少女媽說,大林蒲這邊還保留了許多百年建築,連三合院都還沒有拆掉,有空可以過去看看。於是擇日不如撞日,我們隔天就開車去大林蒲,小孩去找朋友,媽媽去拍老建築。(蜜蜜說有800根煙囪所以要戴口罩,除了幫全家人準備,還幫好朋友也準備了一個,超貼心。)
美少女媽家的正前方就是一間保存得很好的三合院,堂號延陵,應該是姓吳。這間三合院很講究,屋脊上有瓜果或有幾何紋樣的花磚,也有紅磚的裝飾,牆角邊則是磨石子的花樣,門環還是八卦的樣式呢!感覺這間屋主的財力應該非同小可!特別的是,這三合院旁的圍牆除了常見的紅磚之外,竟然還出現了咕咾石。咕咾石?這不是澎湖的建築特色嗎?我竟然在大林蒲看到了。
三合院的部分花磚我曾經在書上看過,除了美觀,還表示了對福氣的期望:左邊是「三多圖」,其中的「佛手、桃、石榴」代表「多福、多壽、多子」;右邊的提籃感覺很豐盛,有「柿子、桃子、葡萄、石榴、枇杷」,代表的應該是四季豐收。
茜最有興趣的是這塊磚。上面寫著「TRA」還有「社」,左下角還有一個像是徽章的東西。不知道這代表了甚麼?住的人的地位?住的人的工作?還是純粹只是花磚是這家公司做的?
拍完了三合院,美少女媽帶我們去看以前的古井,美少女媽說,以前人都是從這裡打水的喔!但是現在因為安全的關係已經封起來了。
然後我們徒步逛大林蒲比較熱鬧的生活區:鳳興路、鳳林路、鳳西街,中間還從郵局旁邊的小巷子鑽過去看最近很紅的「灣生回家」那位陳女士真正的家。一路上有好多美少女媽認識的親朋好友家:舅舅、外婆娘家、同學、原本鄰居……大家見了面會互相打招呼、聊幾句話,連我這個外人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。
或許是這個社區的大家都太熟悉了,這裡的貓狗也都很隨興,隨時都像在自己家裡。美少女媽說,常常會看到狗狗躺在路中間曬太陽,大家也見怪不怪,騎車時繞過去就是了。感覺這裡的動物比都市裡的動物幸福許多啊!
除了人文的風景,走這一圈也讓我用眼睛感受到了「被煙囪包圍的感覺」。人的感官有70%來自視覺,800支煙囪在新聞上看起來只是數字,如今真的在一個個的轉角看到突然冒出來的煙囪,感覺真的很不一樣。這時候真切的感覺到,明明是人家先住在這裡的,但是卻要為了這些後來才長出來的煙囪而搬家,切斷四周圍那些看不見的血緣牽絆,硬生生地把歸屬感從土地上拔起,這樣真的很機車。
走到了當地人信仰的鳳林宮,屋頂上的剪黏交趾陶非常精美,是一個吉祥滿滿的大平台:福祿壽三仙底下有象徵吉利的蔬菜水果(香蕉、白菜、菜頭、佛手、葡萄),代表著四季豐收,再下面一些是八仙鬥東海龍王。下方的飛簷是鯉魚,上方的飛簷是龍,代表了鯉魚躍龍門。
其實光是一個屋頂就有好多故事,就知道當地人真的很重視這間鳳林宮。一旁的金爐是中油的回饋,在細緻的程度上就有一些不同,這其實也是預期中的事。
大林蒲可能快要遷村了,以後這些漂亮的建築就要消失了吧…或許下回再帶小妞們來這裡吃魚頭火鍋囉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