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篇與文化遺產有關的新聞想起

  最近在教小孩寫作文,結果自己把標題下得好靠北,好像在講什麼八股的論說文

  原本只是在讀一篇NHK的新聞,結果茜讀著讀著越想越多,決定做一點紀錄。新聞的本人在這裡,標題是[世界遺産 理念と現実のはざまで]。僅看新聞的圖片時還以為日本有新的世界遺產了(回文也有人搞錯呢!),正在狐疑著這個點不是早就是世界遺產了嗎?看完內容才知道,其實是在檢討世界遺產的正反效益。

  該文中提到的地點是20146月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[富岡製絲廠以及絲綢產業遺產群],地點在群馬縣。富岡製絲廠本人是明治時期的國營工廠,對製絲產業有相當的貢獻,且明治時期的國營工廠們,有幸逃過二戰而完整保存的,也就只剩下這一處了。

  文中主要的討論點在於世界文化遺產所帶來的觀光效益vs保存與管理的負擔,以富岡製絲廠來說,在被世界遺產登陸的2014年確實帶來了133萬的遊客,然而遊客人數隨著時間快速遞減,到了2016年僅剩下了80萬人。然而即便遊客不來,每年地方政府還是得花掉10億日圓的經費來進行維護管理,這對地方財政來說無疑是個越來越大的負擔。此外,原本因大量觀光客而繁榮的商店街,目前也面臨了部分商店關閉的命運。

  其實這樣的結果茜半仙在製絲廠剛被登錄時就唱雖過了,富岡製絲廠位於私鐵(上信電鐵)才能抵達的地方,鄰近的觀光景點是榛名山,但也要轉車才能到達,在地點上非常不利於順道旅遊。且工業遺跡如果沒有先做功課,能看到的就只是一群大型的、廢棄的建築,若不是對製絲廠有特殊感情,或是為了進行研究,或是團體旅遊既定的行程安排,或是像我們一樣有病喜歡收集文化遺產的人(但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想去的慾望)多數的人在看了網路上看不出所以然的旅遊日誌後,規劃旅遊時應該不會把這個文化遺產放在優先的順位,更不用提會特別花時間去看這個遺跡了。即便它是個世界遺產,但日本的世界遺產可是有21處啊!

  新聞中提到,富岡市長原本想把紅磚倉庫改建為旅館,作為再次吸引觀光客的手段,但這的想法受限於世界遺產委員會的「指引」而不能隨心所欲。而後就是一連串與「保護」與「活用」之間權衡的世界案例。比方維也納決定放棄世界遺產的頭銜以建設旅館,德國東部的德勒斯登也放棄頭銜以建設橋梁,紓解當地的交通問題,結果反而引來了更多的觀光客。

  新聞反思著日本想藉由世界遺產的登錄來吸引更多的觀光客,但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地方發展的受限,這兩者之間該怎麼取得平衡?

  看到這裡,茜想到另一個文化遺產:[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],這個工業革命遺產橫跨8個縣,西起福岡、東到岩手,就茜個人的看法,觀光效益其實也是很低的,因為地點分散要走完很困難,正常人會選擇最有特色或是交通最為便利的地點來參訪,或是四周有其他著名景點「順便」參訪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茜半仙認為,長崎應該會是最大的贏家,畢竟端島(長崎軍艦島)光是外型就有無比的魅力,每天「限額參觀」更會挑起好奇的神經,而附近的[哥拉巴故居]則早就是個景點了,交通相對便利,這對於觀光旅遊的經營都有正面的幫助。

  另一方面,這一大串像粽子一樣的地點通通都是同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啊!若未來任何一個廢墟無法持續維護經營,或是仍在運作的八幡製鐵所、三菱長崎造船廠想要擴廠改建,那麼受限於「指引」的各地方政府,又會怎麼去平衡古蹟與生活呢?(這時候就要慶幸許多點根本就在鳥不生蛋的地方,不太會有影響生活的問題發生)

  在這裡茜想到了台灣會自燃的古蹟們,要怎麼在保存文物與人民生活中獲得平衡,好像是每個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,只是我們的問題似乎更為複雜,因為「保存」可能會影響到活著的人的生活品質,也可能因為無力經營而成為廢墟,而「活用」該怎麼樣去呈現特色,而不只是財政的考量,理想與現實,這是一個大問題。

  結果寫了半天好像也沒什麼倡議或重點,只有越來越想去端島旅遊


留言